内容页搜索

民国期间,大谢乡绸业合作社开办夜校,以提高村民文化素质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成人教育,先在农村中办冬学进行识字教育,开展扫除文盲(简称扫盲)工作。后冬学转为夜校和民校。政府部门先后成立扫盲办公室、业余教育办公室、成人教育中心校等组织机构,同时配备专职人员,负责成人教育,各村设扫盲辅导员,具体负责扫盲工作。教学内容由识字教学发展到文化技术教学、专业技术教学和学历证书教学班。

1950年,以农村俱乐部为阵地办冬学,利用晚上和农闲期间,组织青年识字学文化。每个行政村设立1所夜校,由当地小学教师或有文化的人担任教员。1952年,将条件好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。教材采用县编识字课本,后来又增加政治时事、算术、珠算等课程。

1958年,公社动员小学教师和社会知识力量突击扫盲。脱盲标准为读完3本农民识字课本(15002000字),会看一些通俗读本,会写普通应用文。后因受浮夸风的影响,过早宣称完成扫盲任务而中止扫盲工作。

1962年,公社配备业余教育专职干部,各大队恢复民校。1965年,农民业余教育颇有起色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初期,农民业余教育遭到冲击,停办多年后出现复盲和新文盲。

1971年,扫盲工作恢复。1972年,公社再次配备业余教育专职干部和扫盲辅导员,以政治文化夜校为阵地,开展扫盲工作,全社建立扫盲班50多个,并举办扫盲培训班。各大队都成立扫盲领导小组,大多由小学教师兼任扫盲辅导员。利用农闲时间,晚上集于学校或小队仓库学习。公社组织人员到扫盲辅导点进行检查,到期进行考试,合格者发给脱盲证书。1975年,公社成立扫盲小分队,发动中小学教师编写补充教材,多次组织扫盲现场教学活动、扫盲大检查,年末,公社经县级扫盲验收组验收,成为扫除文盲基本合格公社。

1983111日,吴江县教育局在坛丘乡召开秋季扫盲复课现场会。是年,全乡开办各类扫盲班61个,学员1228人。其中业余小学班8个,学员182人;业余初中班6个,学员155人。24日,坛丘乡创办成人教育中心(简称成教中心)。